整體式除濕機的制作方法
專利名稱:整體式除濕機的制作方法
技術領域: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整體式除濕機。
背景技術:現在家用或商用整體式除濕機系統均采用前、后分布的二個換熱器作為冷凝器和蒸發器,同一空氣流先經過蒸發器除水降溫再通過冷凝器加溫,得到加溫的干燥空氣,同時使冷凝器中的制冷劑冷凝。但這種換熱器分布,由于冷凝器的熱量大于蒸發器的冷量,蒸發器產生的冷量一部分為潛冷被凝結水帶走,剩余的顯冷冷卻空氣,這部分冷卻空氣對冷凝器冷卻效果不好,會導致壓縮機運行負荷增大,使除濕機耗能增大,尤其在高溫、高濕環境下運行,耗能會更大,而除濕效果也不理想,因此現有整體式除濕機換熱器的分布方式難以實現高效除濕。
發明內容
因此,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整體式除濕機系統的換熱器分布方式,使整體式除濕機實現高效除濕。
本實用新型的目的是這樣實現的。
一種整體式除濕機,包括壓縮機、后冷凝器、除濕氣流、冷凝氣流、前冷凝器、蒸發器、節流毛細管,所述冷凝氣流只冷卻前冷凝器,除濕氣流先通過蒸發器降溫除濕,再通過后冷凝器對其冷卻,且除濕氣流、冷凝氣流通過同一出風口排出,壓縮機的排氣口與前冷凝器的進口相連,前冷凝器的出口與后冷凝器的進口相連,后冷凝器的出口與節流毛細管的進口相連,節流毛細管的出口與蒸發器的進口相連,蒸發器的出口與壓縮機的回氣口相連。
上述技術方案還可作進一步完善。
所述壓縮機排氣口與前冷凝器進口相連的管路及節流毛細管出口與蒸發器進口相連的管路之間還連接了一除霜電磁閥。
所述除濕氣流、冷凝氣流也可分別通過不同的出風口排出。
所述冷凝氣流可排放在室內,也可通過排風管排放到室外。
所述節流毛細管可由熱力膨脹閥、電子膨脹閥或孔板節流元件代替。
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簡單合理,能使整體式除濕機冷凝器冷凝效果提高,從而降低能耗,提高除濕效果,實現高效除濕。
附圖1是實施例1結構原理示意圖。
附圖2是實施例2結構原理示意圖。
具體實施方式
下面通過實施例和附圖對本實用新型作進一步說明。
實施例1,參照圖1一種整體式除濕機,包括壓縮機1、后冷凝器2、除濕氣流3、冷凝氣流4、前冷凝器5、蒸發器6、節流毛細管7,所述冷凝氣流4只冷卻前冷凝器5,除濕氣流3先通過蒸發器6降溫除濕,再通過后冷凝器2對其冷卻,且除濕氣流3、冷凝氣流4通過同一出風口排出,壓縮機1的排氣口與前冷凝器5的進口相連,前冷凝器5的出口與后冷凝器2的進口相連,后冷凝器2的出口與節流毛細管7的進口相連,節流毛細管7的出口與蒸發器6的進口相連,蒸發器6的出口與壓縮機1的回氣口相連。
經壓縮機1壓縮后排出的高溫、高壓氣態制冷劑,先進入前冷凝器5,由冷凝氣流4預冷凝,再進入后冷凝器2,由除濕氣流3再冷凝,制冷劑成為中溫、高壓的過冷液態制冷劑,再進入節流毛細管7節流后變成低溫、低壓的液態制冷劑,進入蒸發器6蒸發,除濕氣流3先通過蒸發器6降溫除濕后再對后冷凝器2冷卻,低溫、低壓的液態制冷劑在蒸發器6中蒸發換熱后變成低壓、低溫氣態制冷劑由蒸發器6出口回到壓縮機1回氣口。
實施例2,參照附圖2。
實施例2與實施例1的不同之處在于所述所述壓縮機1排氣口與前冷凝器5進口相連的管路及節流毛細管7出口與蒸發器6進口相連的管路之間還連接了一除霜電磁閥8。當蒸發器6結霜時,除霜電磁閥8開啟,壓縮機1壓縮后排出的高溫、高壓氣態制冷劑,通過除霜電磁閥8直接進入蒸發器6除霜。
權利要求1.一種整體式除濕機,包括壓縮機、后冷凝器、除濕氣流、冷凝氣流、前冷凝器、蒸發器、節流毛細管,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氣流只冷卻前冷凝器,除濕氣流先通過蒸發器降溫除濕,再通過后冷凝器對其冷卻,且除濕氣流、冷凝氣流通過同一出風口排出,壓縮機的排氣口與前冷凝器的進口相連,前冷凝器的出口與后冷凝器的進口相連,后冷凝器的出口與節流毛細管的進口相連,節流毛細管的出口與蒸發器的進口相連,蒸發器的出口與壓縮機的回氣口相連。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整體式除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壓縮機排氣口與前冷凝器進口相連的管路及節流毛細管出口與蒸發器進口相連的管路之間還連接了一除霜電磁閥。
3.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整體式除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除濕氣流、冷凝氣流也可分別通過不同的出風口排出。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整體式除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凝氣流可排放在室內,也可通過排風管排放到室外。
5.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整體式除濕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節流毛細管可由熱力膨脹閥、電子膨脹閥或孔板節流元件代替。
專利摘要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整體式除濕機,包括壓縮機、后冷凝器、除濕氣流、冷凝氣流、前冷凝器、蒸發器、節流毛細管,所述冷凝氣流只冷卻前冷凝器,除濕氣流先通過蒸發器降溫除濕,再通過后冷凝器對其冷卻,且除濕氣流、冷凝氣流通過同一出風口排出。本實用新型結構設計簡單合理,能使整體式除濕機冷凝器冷凝效果提高,從而降低能耗,提高除濕效果,實現高效除濕。
文檔編號F24F3/14GKSQ
公開日2005年7月20日申請日期2004年7月25日優先權日2004年7月25日
發明者熊曉強申請人:熊曉強